川端康成文學の旅:文學旅行作家陳銘磻,帶領你尋訪連日本人都看不到的文學感動!

點閱:925

其他題名:川端康成文學之旅

作者:陳銘磻著

出版年:2011

出版社:凱信企管顧問

出版地:臺北市

集叢名:文學堂:1

格式:PDF,JPG

頁數:316

ISBN:9789867468680

分類:日本文學  

文學旅行作家陳銘磻,帶領你尋訪連日本人都看不到的文學感動!

「搭乘『踊[]子』夢幻列車,這和夏日伊豆海邊的浪花無關,這不是難以實現的夢想。熱海是通往伊豆半島,搭乘夢幻列車的起點,一段夢想旅程的開始,那一節一節充滿抒情與使人讚不絕口的列車,旅人因激烈渴望而感到興奮。……」

「川端康成在《雪國》描述:『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,便是雪國。夜空下一片白茫茫。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。』『雪國』指的就是越後湯澤;『信號所』是土樽信號所,現在成了土樽火車站,平時客人不多,異常冷清,往前約十公里,便是越後湯澤站。『穿過縣境長長的隧道,便是雪國。』這句『名言』,已然成為越後湯澤的符號,石碑、名產、店家,都以這一句文學語言作為象徵。……」

永遠孤獨的文學旅行者──川端康成,以孤獨作為底色,以美麗與哀愁組成他的文學巨塔。

「生並非死的對立面,死潛伏於生之中。」
「自殺而無遺書,是最好不過的了。無言的死,就是無限的活。」

1968年,川端康成以其三部名作《雪國》、《古都》、《千羽鶴》,成為日本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。當時諾貝爾獎評語是這樣寫的:「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,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。」善於用象徵手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川端康成,於1972年自殺身亡,迄今,已經足足40年之久,但是,他的作品卻讓所有讀者永世讚嘆!

《伊豆的舞孃》書寫內心深處渴望女性關愛的情愫,是一部反映日本文學精髓,代表東方神韻的巔峰傑作;《雪國》描述矛盾、紛擾,進而追求高深幽玄的禪理,被譽為日本「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」;《古都》以京都祭典之旅,貫穿親情、愛情、友情,細膩而含蓄;《千羽鶴》藉茶道反映日本人的複雜心緒,以茶具寫活了人的感情……

文學旅行作家陳銘磻再現日本文學地景,透過細膩的筆觸,穿梭古今,帶你一覽大和民族「滅絕之美」的獨特思維與人性特質,領略川端康成文學世界中的美麗與哀愁。

這是日本文學&深度之旅的愛好者,肯定會深深愛上的一本著作!

本書特色:

作者以文學旅行方式,親自前往京都、大阪、伊豆、鎌倉、長谷、東京……等地,從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《雪國》、《千羽鶴》、《古都》……等作品,探討川端筆下的細膩人性與日本文學之美。

以文字傳達川端康成文學作品中,心靈的吶喊、盼望、憧憬、愛與憎、生與死、悲歡和離合的眾生百態。

細膩呈現川端康成鮮為人知的成長背景與晚年生活。

以圖片傳達川端康成文學作品中,日本文化美學與人性特質。

本書重點:

理解川端康成的身世,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其作品的精髓。
川端康成兩、三歲時父母病故,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,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。由於身體孱弱,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,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,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,反而造就了他憂鬱、扭曲的性格。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,但不幸又接踵而來,川端康成的祖母、姐姐,祖父相繼過世,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,影響是一生。

自幼生活孤寂的川端,雖則一邊拒斥與現實社會接觸,卻又一邊獨自在文字世界裡,編織屬於自己想像空間的能量……。以川端的心態來揣測,一方面極力隱藏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,不願為人所知;另一方面又強烈渴望關愛與理解,希望有人能透過自己的作品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。這樣的矛盾,正是川端一生痛苦的根源所在……

認識川端康成文學創作中的人性特質,同時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精髓。
川端在人世間七十三年的孤寂生涯,未曾中斷寫作。他的創作經歷一段曲折的發展過程;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、戰時和戰後的創作,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:一類是描寫孤兒生活,抒發個人孤獨情懷,敘述失戀過程,訴說悲苦生命感受的作品,具有描繪細膩、感情真摯、激動人心的特色。如:〈精通葬禮的人〉、〈十六歲的日記〉等為代表。另一類則是描述身居社會底層的人物,尤其是階級較低的婦女的悲慘遭遇,這類作品真實呈現生活在底層的人群,生活與情感的矛盾糾結和苦難。如:《伊豆的踊子》、《花的圓舞曲》和《雪國》等為代表。另一類,他依照《伊豆的踊子》和《雪國》的模式,反映社會既存的問題,以及追尋日本美的清雅思緒和表現官能刺激的作品。如《古都》、《千羽鶴》和《山之音》等為代表。

穿越時空,重現日本地景,走一趟經典文學之旅。
川端康成一生坎坷,卻運用他敏銳的心靈,洞察人生的生死場,然後寫下一行行美麗與哀愁的雋永文學作品。伊豆半島、越後湯澤、鐮倉、京都嵐山祐齋亭、平安神宮、清水寺……在陳銘磻老師的帶領下,一起走入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文學場景。

川端康成大事記

1899年6月24日,出生於大阪,幼年父母雙亡,之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。孤獨憂鬱伴其一生,並反映在他的創作中。
1926年(27歲),除了發表了《伊豆舞娘》,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劇本《瘋狂的一頁》也被拍成電影。
1934年(35歲),開始寫《雪國》連載,3年後出了單行本,並獲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。
1936年(37歲),因對戰爭的反抗,而宣佈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,並在接下來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。
1940年(41歲),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。
1944年(45歲),以《故園》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。
1947年(48歲),歷經13年《雪國》定稿。
1949年(50歲),另一部重要的小說《千隻鶴》開始連載,1952年,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。
1961年(62歲),前往京都寫作《古都》,同年獲得文學勳章。
1968年(69歲),獲諾貝爾文學獎(日本第一人,亞洲第二人)。
1970年(71歲),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,不少作家趕到現場,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。川端很受刺激,並表示:「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」。
1972年(73歲),川端康成選擇含煤氣管自殺,未留下隻字遺書,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與追思。

陳銘磻

1951年3月生,新竹市人,世界新聞專校廣電科畢,曾任國小教師、中廣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、台視節目主持人、電影「香火」編劇。雜誌總編輯兼社長、出版社發行人。耕莘寫作會主任導師、救國團復興文藝營駐隊導師。國家文藝獎文學類提名委員。教育部鄉土教材撰稿員。新竹縣尖石鄉花徑文學步道、那羅文學屋企劃推動者。獲新店區公所設立「新店和美山陳銘磻文學步道園區」。曾以〈最後一把番刀〉一文獲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。《情話》《軍中笑話》《尖石櫻花落》曾入選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。《香火》《報告班長》《部落.斯卡也答》為電影原著。

  • 推薦序 心 岱 細品茶道之美學─川端的千羽鶴
  • 推薦序 林文義 印記雪國的從前
  • 推薦序 愛 亞 川端的掌上小說
  • 總 序 陳銘磻 風華絕代的文學之美─川端康成․三島由紀夫․夏目漱石的文
  • 本書寫作參考資料